中國共產黨新聞網>>綜合報道
分享

當畫法遇上算法

舒 勇

2025年04月27日08:48    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

  圖為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“人機共生:未來藝術的共創”畫展海報。

  正如19世紀攝影術的誕生,標志著人類社會圖像時代的到來,20世紀AI(人工智能)技術的誕生,正在開啟圖像視覺智能時代。如果說,攝影術是物理現實的照相機,那麼AI就是人類思想的顯像儀——通過文字口令,捕捉顯意識的邏輯軌跡,呈現潛意識的情感暗流。這種顯像儀會對美術創作帶來怎樣的影響?

  近些年,AI藝術展覽的頻頻舉辦吸引大眾關注。我也嘗試用AI進行美術創作,試圖在實踐中探索AI對人類文化的影響。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快速發展,我的創作進入新階段——每天利用生成式AI技術完成一幅作品。這期間,我不斷積累與AI互動的經驗,探尋AI繪畫與傳統繪畫的平衡點。

  最初進行AI繪畫時,其高效、高產的特質讓我倍感震撼。但很快我便發現,這樣的創作快感並不可持續。漸漸地,當AI將我的知識和想法轉化為缺乏溫度的數據和信息時,我開始對它產生質疑。重新回到畫布前,通過筆、墨、紙的交融把心、腦、手打通時,我再次確認,傳統繪畫是一種釋放情緒的體驗,是人類進行認知活動的一種儀式,現場創作的神聖感、精神性是AI難以替代的。

  AI繪畫有自己獨特的拓展空間。當前,腦機接口正在突破生物認知的邊界,漸凍症患者通過神經信號作畫,其作品的情感濃度是常人的3倍。類似實驗証明,AI不僅可以成為思想的顯像儀,或許還可以成為認知的望遠鏡——讓我們看到思維從未展現過的光譜波段,為美術創作帶來更多可能。比如,社交媒體語料對集體潛意識的過度“顯影”,形成AI幻覺,這實際上激發了另一種創造力,使AI繪畫成為一場充滿驚喜的思維碰撞。

  作為工具,AI不能替代人這個創造主體。欲用好AI,創作者一方面要有發現、提出問題的能力﹔另一方面要有豐富的知識結構、多維的跨界經驗、包容的思想理念、深厚的藝術底蘊,以及對語言、信息的精妙編織與解碼能力。當然,無論是AI繪畫還是傳統繪畫,都需要創作者深入生活,把握時代脈搏。在我的AI繪畫中,很多創意、指令都來自現實生活,創作者要有把“日常”變成“異常”的能力,避免作品流於平庸。

  當算法將《清明上河圖》轉化為數字編碼時,當計算機模擬出上百種決策路徑時,我們如何避免技術的強光灼傷思想的本質?答案或許藏在中國水墨畫“留白”的智慧中:最好的顯影術懂得保留銀鹽顆粒間的呼吸縫隙。在AI將人類思想無限解析的時代,我們更需要守護那些無法被捕捉的認知暗區——那些游移在語義邊緣的直覺,那些在邏輯斷裂處綻放的靈光。將人的感性、思緒與AI的理性、技術更好融合,AI繪畫才會煥發新的光彩。

  (作者為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)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4月27日 08 版)

(責編:王瀟瀟、任一林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分享到: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