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漢理工大學姜德生院士推動我國光纖傳感技術從“跟跑”到“領跑”——
本報記者??田豆豆
2025年04月21日08:34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
![]() |
姜德生(左)指導學生做實驗。 |
人物小傳
姜德生,1949年3月出生,湖北武漢人,光纖傳感材料與傳感技術專家,中國工程院院士,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。被授予“全國優秀教師”“全國先進工作者”等榮譽,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、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、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等多個獎項。
光纖傳感是以光波為載體,光纖為媒質,感知和傳輸外界被測量信號的新型傳感技術。與在互聯網中得到廣泛應用的光纖通信不同,一些人對光纖傳感的概念比較陌生。上世紀70年代,光纖傳感技術出現不久,姜德生還是一名普通老師。憑借對技術的敏感,他察覺到光纖傳感的重要意義:“光纖傳感可以給工程建設加載‘神經系統’,讓人們提前感知風險。”
多年來,姜德生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封鎖,使光纖傳感技術在我國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優,在國際上實現了從“跟跑”向“並跑”“領跑”的轉變。
從無到有,自主研發打破壟斷
1978年,一場12級台風登陸廣州,很多負責高層建筑位移監測的電子設備因受到電磁干擾而癱瘓。如何實現不通電監測,成為業界的關注點。
“光纖通信能抗電磁干擾,光纖傳感肯定也可以。”姜德生想。光纖具有不帶電、體積小、抗電磁干擾、抗輻射性能好等優點,同時還對溫度、濕度、位移等外界信號十分敏感。只要通過測量光參量的變化,即可掌握光纖所在區域的環境變化和潛在風險。
1979年,在一座簡陋的實驗室裡,姜德生研制出我國第一個光纖傳感器——光纖風壓計。光纖風壓計在強電磁干擾中仍能正常工作,它獲取的測試數據,為我國高層建筑風荷載設計標准提供了依據。
一個光纖傳感產品涉及光敏感材料、光纖光柵、調制解調器等多種元器件,一些關鍵元器件當時嚴重依賴進口。姜德生需要從國外某公司採購一種關鍵元器件:“大約2萬美元一支,一個小指頭大小的東西,比黃金還貴!”當他提出批量採購可否得到更低價格時,該公司高管拒絕了:“全世界都買我們的。”
姜德生下定決心自己研發!經過3年攻堅,他帶隊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、性能更優、成本更低的同類元器件。后來,那位高管來中國找姜德生,主動提出按照原價格的1/3銷售產品,姜德生拒絕了:“這個價格比我們自己做的還要貴上10倍。”
2002年,姜德生帶隊研制的“五類光纖傳感敏感材料制備與加工規模化生產技術與應用”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。2005年,他創新研發的“光纖高溫傳感測量方法與裝置”獲得了中國專利優秀獎。
多年來,姜德生與團隊開發了7大類30余種光纖傳感器,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纖傳感成套生產技術與裝備,國內光纖傳感領域開始大批量使用國產產品。
從有到優,同台競技贏得尊重
一條雙孔隧道,一孔用姜德生團隊研發的光纖傳感產品,另一孔用國外某知名品牌的產品,誰的火災報警響應更靈敏?
結果出人意料:姜德生團隊的產品完勝,國外品牌主動退出競爭。
在火災報警領域,早一秒報警,就意味著救援難度和災害損失的降低。姜德生團隊提出新的技術路線,不但響應時間短,而且率先解決了20公裡長距離無中繼的世界難題。
2006年,陝西秦嶺長達18公裡的終南山隧道火災報警工程進行招標。“當時火災報警探測市場基本被國外產品壟斷,業主不太信任國內產品。投標過程中,我們新研發的產品各種現場應用參數都優於國外產品。業主最終決定兩家企業各鋪設一孔隧道,同台競技。”姜德生團隊成員、武漢理工大學研究員范典說。
投入使用3年后,國產光纖傳感產品順利通過驗收,國外產品並不適合長距離應用,點火試驗中從起火到報警的響應時間較長,無法通過驗收。國外品牌主動撤出,另一孔隧道也全部改鋪國產產品。
“隻有產品性能更好,才能贏得同行尊重。”姜德生常對學生這麼說。
多年來,光纖傳感技術不斷升級,姜德生的科研緊跟國際前沿和國內需求,實現了從“跟跑”到“領跑”的跨越。
姜德生團隊研發的“光纖光柵感溫火災報警技術與系統”運用在國家油庫上,取得顯著成效。2007年春季,一座10萬立方米大型油罐遭3次雷擊后著火。它與十幾座油庫相連,一旦爆炸,后果不堪設想。由於姜德生團隊研發的火災報警系統的應用,火花一出現便立即報警,避免了一場災難。
2007年,憑借“光纖光柵感溫火災報警技術與系統”,姜德生團隊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。截至目前,姜德生團隊研發的光柵火災報警系統應用在我國約兩萬公裡隧道和90%的油庫上。
搭建平台,助力培養融合人才
夜幕降臨,湖北鄂州花湖國際貨運機場依然熱鬧,每晚都有百余架飛機在這裡起降。
“按照原方案,整個機場跑道計劃布設約800個傳感器。”武漢理工大學光纖傳感技術研究中心黨總支書記李明忠說,但在了解到姜德生團隊的技術實力后,機場方面選擇了新的建設方案。最終,機場以同樣價格布設了5.3萬個傳感器,實現了機場跑道的智能引導、智慧運行。
這是世界領先的創新成果。姜德生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工業化生產出單纖超過10萬個光柵傳感器的產品,形成了大容量、高密集、高精度的光柵陣列光纖傳感網絡系統,並首次在機場跑道、地鐵中實際運用。2019年,“大容量低損耗陣列光纖光柵制備關鍵技術與運用”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。
如今,年過七旬的姜德生依然往返奔波於實驗室與生產一線。經過他的努力,剛成立時隻有3人的研究小組和簡陋的實驗室,逐步擴建成集人才培養、科學研究、產品開發於一體的國家級創新平台——光纖傳感技術與網絡國家工程研究中心。
這是光纖傳感與材料、信息、機電、土木、交通、安全應急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平台,帶動了相關學科發展和多學科人才成長。在姜德生10多年的指導下,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張聯盟和傅正義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。
“成於創新、立於應用、勝在交叉、貴在堅持、不懈追求”,這是姜德生對科研生涯的總結。他一直秉持這樣的思路,堅持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4月21日 06 版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